病毒性肝炎的由来是什么?郑州肝病医院认为,有关「病毒性肝炎」之记载,早在二千多年前,已经有希伯格拉底斯提到「传染性黄疸」。他所记载的可能是现在的「病毒性肝炎」。「流行性黄疸」之记载见于西洋史之中世纪,多发生在之中或打战时之民间,其所指的应该是现在的「A型病毒性肝炎」。至于相当于现在的「B 型病毒性肝炎」的记载,则在一八五八年,有对于牧羊人施行痘苗接种后所发生的肝炎的报告。而在一九三○~一九五○年间,有接受黄热病疫苗和输血或输血浆后,所引起的肝炎的报告记载。在第二次大战时,在中发生过流行性肝炎,这些现象和偶发事件,使医界渐渐了解到,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不只限于一种,可能有两种以上的事实。他们亦注意到,其中一种为,常在不良的卫生环境下,由「经口途径」感染的「传染性肝炎」,另一种则为,「与血液有关」的「血清性肝炎」。因此,于一九四七年 Mac Colum 提出把病毒性肝炎分为两类的主张,一为「A型肝炎」即「传染性肝炎」,另一为「B 型肝炎」即「血清性肝炎」。
现在,对于病毒性肝炎都冠以英文字母而分别命名,至一九九○年已被公认者有A、B、C、D、及 E 五种肝炎病毒起因之病毒性肝炎。于一九九二 年在和法又有者提出「F型肝炎病毒」之报告,不过至一九九三年在另有者报告说,所谓 「F 型肝炎」实为B 型肝炎病毒的「变异型」﹐真实情况如何,有待时间之解决。至一九九五年又有新的肝炎病毒被发现而命名为「 G 型肝炎病毒」。以后若继续有新病毒的发现,则将继续依字母顺序被命名下去。
如此,病毒性肝炎由其传染途径之不同而分为两类。种为「经口性感染」肝炎,病毒从口腔进入体内,而从粪便排出体外后,又经口腔进入另一人体内,使他感染,是真正的病从口入。A 型及 E 型病毒性肝炎,即属于此种感染途径的肝炎。另一种为「非经口性感染」的肝炎,即病毒不是经由口腔,而是经由口腔以外的位及方式进入体内,如输血、皮下肌肉静脉注射、性行为、纹眉、纹身及穿耳朵等。B、D 、C 及 G 型病毒性肝炎,即属于此一类。因感染途径之不同,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方法,也可分为两大类,分别采取截断其侵入途径之策略。